首页
搜索 搜索

演艺小镇带你穿越千年 一起燃烧西北夏夜 海峡两岸暨香港记者、学子打卡宁夏“看见贺兰”演艺小镇

互联网     2023-07-10 12:07:46

海峡导报·新福建客户端7月10日讯 (特派记者 林芃)8日,“赏悦宁夏·非遗之旅”海峡两岸暨香港新闻交流活动在宁夏举行。两岸及香港等地媒体人,以及深圳大学、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学生共30余人参加活动。

本次活动由宁夏港澳台办、宁夏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,持续至12日。采访团将集中体验扎染、刺绣、贺兰砚制作、黄羊钱鞭、高台马社火、泥塑、麻编、砖雕等非遗代表性项目,采拍宁夏非遗文化,并开展十佳新闻作品创作评选。


【资料图】

此外,活动还特别邀请了新闻领域的专家、学者——宁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马文锋、中国台湾网顾问叶春禄,为学子们做专题辅导和实操培训,并组织同学们与专业媒体人,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新闻真实性等话题展开研讨,促进深度交流。

据主办方介绍,此次活动以非遗文化搭建交流平台,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两岸的传播力、影响力,用心用情讲好宁夏故事,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。

贺兰山下演艺小镇

带你穿越到盛世大唐

身着明朝太监服饰的东厂公公、背着书箱前往西天取经的玄奘、全副盔甲的古代武将……宁夏历史底蕴深厚,贺兰山是宁夏的父亲山,6月10日,一座沉浸式演艺小镇在贺兰山脚下拔地而起,沉浸式的剧场演艺、火爆的现场氛围,带领大家穿越到千年前的塞上边城,领略大西北的狂野魅力。8日,采访团来到“看见贺兰”演艺小镇。

据了解,“看见贺兰”演艺小镇以演艺体验为核心,打造了塞上贺兰、烟火贺兰、诗意贺兰、非遗贺兰等7个内容版块,以戏剧、诗歌、行为艺术、坐唱、皮影、杂技等多种演艺形式,通过舞台剧、实景剧、威亚、武术特技、烟火特效、全息投影、水雾等表现方法,全方位展现发生在银川的历史事件、民间传说、民间故事等,带游客“看演艺、吃美食、赏非遗、逛小店、泡温泉、住民宿”,是银川全新的夜间文化演艺业态。

喧嚣的西域幻术、胡旋舞展现盛世大唐,热闹的烟火食肆、塞北江湖让大家置身武侠世界,边城剑客飞跃天桥进行殊死决斗,婀娜多姿的西夏美人摇曳腰肢翩翩起舞……诸多演绎带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深圳大学在读台生张博钧说:“景区人山人海,节目之精彩,令人目不暇接,宁夏比我想象的更多彩多姿,壮哉我大中华!”

手工扎染技艺

助力弱势群体就业

“我们是用天然药用植物板蓝根的叶子炮制染料,我教大家亲手感受传统药用植物染的魅力!”8日,采访团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传承人鱼颖的工作室,接受她的现场指导。

海峡导报记者现场看到,扎染的整体工作包括“配”颜料、“扎”形状、“染”布料、“洗”布料。其中,最为重要的工序“扎”和“染”是学员学习的重点内容。“我是第一次来宁夏,今天体验了扎染,蛮好玩的。”就读于深圳大学的香港籍学生龙昊扬说。

鱼颖介绍,当地有不少留守在家的困难妇女,还有不少缺乏工作能力的轻度智力障碍患者。为帮助弱势群体摆脱困境,鱼颖在银川市残联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的牵头下,为弱势群体进行扎染教学培训,拓宽弱势群体的就业渠道。“一个个形象生动的骆驼、小鹿等作品从他们手中诞生,给留守妇女、轻度智力障碍患者带来数千元的月收入,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信!”鱼颖说,对弱势群体的帮扶,让她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,提升了自我价值。

俏色巧雕贺兰石

不止于方寸之间

岁月失语,惟石能言。采访团9日造访“中国贺兰砚之乡”西夏区,聆听自然的声音,感受时光的韵味,体验历史久远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——贺兰砚。

走进贺兰砚工作室,山水、人物、花鸟、岩画、枸杞、葡萄……满载宁夏特色的各种元素与贺兰石自然衔接,一块块形象生动的贺兰砚呈现在大家面前。“贺兰石产于宁夏贺兰山脉海拔2600米左右的悬崖上,又称吉祥石、碧紫石,被称为宁夏‘五宝’之一,是一种难得的石料,它的质地非常细腻、结构均匀,以其刻制贺兰砚,具有发墨、存墨、护毫、耐用的优点,深受书法家和国画家喜爱。”非物质文化遗产贺兰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迁介绍说。

刘迁告诉大家,贺兰砚的制作技艺历史悠久,清末有“一端二歙三贺兰”的说法。其制作技艺被列为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”,是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,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。“从贺兰石雕刻成贺兰砚,要经过相石、修坯、清底、凿形、精雕、打磨、题刻、覆蜡八道工序。面对一块贺兰石石料,先要观其质、量其彩,反复构思推敲,方才下刀。先是顺理走刀、粗凿重刻,才能根据所绘纹样或浮或镂,削出轮廓层理,然后再精雕细琢、挥艺传神,刀毕功就,砚成方休。”

为让更多人认识贺兰石,感受贺兰石的魅力,近年来,贺兰石推陈出新,还推出摆件、印章、挂件以及一些文旅商品。贺兰石工艺制品作为宁夏特色的地方文化产品,受到了国内外砚界收藏人士和游客的青睐。

然而,谈及贺兰砚制作工艺的传承,刘迁坦言很困难:“首先,贺兰砚雕刻脏、累、难,一般学徒3年才能达到初级水平,5年才能独立工作,从事这一行业没十几年是不会获利的,许多人因此中途放弃。其次,贺兰砚的原材料控制得很严格,贺兰石市场供应紧缺,很难有充足的原料保障学生练习。”

贺兰砚是宁夏的城市名片、文化符号。刘迁说,希望将贺兰砚雕刻技艺传承下去,供世人学习观赏。

穿针引线织锦绣

帮助残障人士增收

脱贫致富快,全靠产业带。

9日,采访团来到银川市西夏区解放公园赵桂琴刺绣基地,了解依托当地非遗代表性项目——宁夏刺绣带领弱势群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改善生活的故事。

敦煌壁画系列作品、党建系列作品、惟妙惟肖的动物系列作品……宁夏刺绣非遗传承人赵桂琴的刺绣基地的作品质朴艳丽,具有浓厚的西北风格。

“家传的刺绣已有160多年历史,家乡的人们世世代代与干旱贫困抗争,顽强地扎根在茫茫旱塬上。除了种庄稼做家务,村子里的女性大多喜欢刺绣。”赵桂琴回忆说,小时候家里日子过得很紧,连块绣布都买不起,父母更是不支持她刺绣,但这阻挡不了她对刺绣的热爱——绣花鞋、鸡冠帽、花被单……她从日常的生活用品开始学习刺绣。

虽然赵桂琴的绣品很完美,但她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,生活捉襟见肘,春夏秋三季只有一身衣服可穿,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06年——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吸纳传统手工艺人。因为刺绣技艺突出,赵桂琴被邀请到镇北堡西部影城开设“赵桂琴刺绣工作室”,专门从事民间刺绣的创作和展示,她的刺绣的经济价值这才展现出来。

2008年,作为赵氏刺绣第六代传人,赵桂琴成为宁夏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。从那年开始,赵桂琴经常参加由自治区文旅厅组织的参观培训,不断从苏绣、湘绣、蜀绣、粤绣等名绣中汲取养分、开阔眼界,进而创新作品。

随后几年,她的刺绣作品市场不断扩大,在上海世博会、中东地区的多项展会上大受欢迎,曾经卖出数十万元的高价。她的代表作品《金陵十二钗》被中国博物馆收藏,《青花瓷》被上海世博会、广东博物馆收藏。2013年,以赵桂琴名字命名的刺绣公司正式成立,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,同时为宁夏农村留守妇女培训刺绣技艺,让大家在家带娃也能有经济收入。

2016年,赵桂琴开始培训残疾人,先后有300多名残疾人在她的工作室学习、感受民间刺绣的魅力。如今在赵桂琴工作室里,有20名优秀的残疾人学员在这里工作。工作室里展出刺绣作品200多幅,40%出自残疾人之手。她们用耐心和巧手创作出刺绣手包、小夜灯双面绣、绣扇等。“近5年,我们培训了近万人,14人被评为刺绣非遗传承人,其中4人是残疾人。”赵桂琴说,给残疾人提供增收、自信的平台,让她很有成就感。“下一步,我将通过新媒体来宣传这些精致的刺绣作品,让残疾人通过辛勤创作获得更多收入。”

来源:海峡导报

X 关闭

北极医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 ©  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    备案号:浙ICP备2022016517号-19   联系邮箱:514 676 113@qq.com